国家游泳中心比赛大厅中部形成具有4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市民可购买门票和场地体验票
昨日,冰立方冰壶比赛场,北京市第二中学分校的学生在体验冰壶。摄影/记者 王嘉宁
记者昨日从北京市重点项目办和北京国资公司获悉,国家游泳中心日前完成第二次“水冰转换”,再次变身“冰立方”。冰壶场地昨日起面向公众开放试运营,市民和游客可购票预约进入体验冰壶项目。明年1月1日起正式对外开放。
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期间,国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将变身“冰立方”,承接冰壶和轮椅冰壶比赛项目。赛后,该馆将在游泳季和冰上季之间不断切换,成为奥运场馆可持续利用的典范。
去年底,国家游泳中心首次完成泳池到冰场的转换,实现了“水立方”到“冰立方”的华丽转身,并成功举办了中国青少年冰壶公开赛,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冰上项目场馆中首个完成“奥运标准”制冰工作并且迎来高规格正式赛事的场馆。
今年11月27日,国家游泳中心冰壶场馆改造工程顺利通过完工验收,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第一个实现完工的改造场馆。日前,国家游泳中心顺利完成了第二次“水冰转换”,在冰壶场地首次面向公众开放的同时,继续检测和调试场馆冰面及机电系统的运行状况。
中建一局集团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冰立方”项目总工程师孙德远介绍,国家游泳中心的“水冰转换”,是在比赛大厅中部通过搭建可转换结构及安装可拆装制冰系统,形成具有4条标准赛道的冰壶场地。
“这种转换模式不仅实现了场馆功能转换,还能将转换材料重复利用,大幅度降低后期拆除改造成本。但作为世界首次在冬奥会场馆进行泳池-冰面的转换改造,其中存在的难题并不少。”孙德远说。
从泳池变身冰场,搭建转换结构是改造的首要难题。“转换结构的搭建,讲究的是快、稳和高精度。因为采取装配式结构,我们应该把整个转换结构控制在一个高精度的平面上,两米之内高差不能大于3毫米,全场高差不能大于6毫米。”孙德远告诉记者。
据其介绍,“冰立方”项目应用BIM技术,搭建了由2600根薄壁H形钢和1570块轻质混凝土预制板组成的转换结构,为冰场架体的钢梁和混凝土预制板都编辑了数字身份,在转换施工中精准有效地将每个构件复位。
据悉,国家游泳中心第二次“水冰转换”,仅用20天就完成了结构转换,具备了制冰条件,比首次转换工期快速缩短。“一方面,我们通过首次‘水冰转换’积累了经验,另外,我们把原有施工机械进行了智能化改造,对原有构件做了编码排序,极大提高了施工效率。此外,在施工全套工艺流程中通过运动捕捉技术与施工测量技术相结合,极大提高了安装精度。”中建一局建设发展公司“冰立方”项目经理刘军说。
冰壶比赛是所有冰上竞技项目对表层冰要求最高的,要做到“不开裂、不结霜、不升华”。
记者昨日在场地内看到,与其他冰上项目的光滑冰面不同,冰壶赛道冰面覆盖着一层略显粗糙的冰粒。“这层冰壶赛道特制的冰粒是制冰师通过特制的冰粒喷壶喷洒而成的。冰粒融化后,能减小冰壶与冰面的摩擦力,也能够方便运动员调整和控制冰壶的运动轨迹。”孙德远说。
虽然位于冰面附近,人在场地内感受到的温度却不是很低。孙德远解释说,“冰立方”需要低温低湿环境,因此场地内施行分区域温度湿度控制。
据他介绍,项目应用了冰场环境智慧调控平台,将制冰系统、除湿系统、空调系统集成到一起,通过可视化界面对场馆各设备系统自行智慧化调控。“这样做才能够保证在同一个比赛大厅内的冰面、冰面上空1.5处、观众席三个区域,温湿度控制分别达到既定要求。冰面温度控制在零下8.5℃,冰面上空1.5米处控制在8-12℃,观众席控制在16-18℃。”
记者看到,在环绕冰场的观众台下方,还布放了一圈蓝色的大“布袋”。据介绍,这是一个除湿送风系统,除湿系统处理完的低温低湿空气经过布袋风管,能够均匀地吹到场地内。
昨天下午,完成第二次“水冰转换”的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迎来了首批前来体验冰壶项目的观众。场地内4条标准赛道被一分为二,来自北京市二中分校的约800名学生,分批进入场地,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有序体验冰壶投放。赛道旁站满了围观的同学,不时传出欢呼声。
据北京市国资公司国家游泳中心总经理杨奇勇介绍,昨日起,国家游泳中心的第二期“全民冬奥冰壶体验项目”面向广大市民和游客开放试运营,并将于明年1月1日起正式对外开放。
“市民能够最终靠国家游泳中心的线上和现场售票渠道,购买门票和场地体验票。除进入场馆的门票外,观众花30元可体验4到6个冰壶投放。青少年、残疾人、职业军人等特殊群体可享受优惠。到明年3月底前,公众都可以购票前来体验。”杨奇勇说。
在体验项目中,市民可以到国家游泳中心奥林匹克比赛大厅的冰壶冰面学习冰壶项目的技巧,体验冰壶项目的魅力;同时,国家游泳中心还安排了专业讲解人员,带观众了解冰壶运动的起源、冰壶运动精神、中国冰壶项目的发展历史、冰壶比赛规则等。(记者 吴娇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