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的园林小景、蓝色的池塘和玻璃幕墙……申菱环境高新区智造基地(申菱“三基地”)的外观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与传统制造业园区和厂房完全不同,让人耳目一新。
内部更是大有乾坤。作为专业特种空调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申菱环境,集成了自身在低碳、建筑环控以及数字智能等方面的最新技术,在这里打造了近零能耗的建筑。
申菱环境的实践不单单是在企业自身,更能通过数据中心等技术攻关,为全球客户提供环境调控的整体垂直解决方案,是数据服务产业环境、工业工艺产研环境、专业特种应用环境、高端公建室内环境四大领域的专家。
炎炎夏日,调研团走进申菱“三基地”的室内,不仅十分凉爽,空气也非常宜人。这个占地200亩,集办公、研发、制造于一体的园区,不仅是“智慧园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智能产品”三智标杆园区,还是一座全生命周期数字低碳园区。
作为专业特种空调有突出贡献的公司的申菱环境,集成了自身在低碳、建筑环控以及数字智能等方面的最新技术,打造智慧数字低碳园区。
在传统的认知中,制造业工厂的能耗相当大。但申菱环境却打造了近零能耗的建筑。具体而言,园区建筑充分的利用被动式建筑技术,通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提升,遮阳及自然通风方式大幅度降低空调负荷,同时通过可再生零碳排的光伏发电及高效机房技术,大幅度降低能耗及碳排放。
“我们的厂房屋顶上都铺满了光伏发电板,这些从大自然中吸收到的能量可以为我们整栋楼供电。”申菱环境三基地相关负责的人介绍道。
与此同时,园区空调系统采用4/17℃超大温差水蓄冷、热回收级热蓄热的总体方案,可降低园区日间用电负荷,保障生产不受限电影响。而由申菱自主研发制造的空调设备,通过不一样机组合理运行搭配,实现高效运行。
要实现高效运行,离不开数字化管理。在申菱环境展厅的大屏幕上,由普华永道和中国信通院组成的专家组以及南都报道组看到,园区各栋建筑以三维立体展示出来,建筑里的空调、照明、电梯的能耗和光伏发电的各项数据都在实时跳动、变化。
这就是申菱环境采用的在线三维全景式管理,工作人员对数据的实时监测,从而对园区能源来管理和节能优化,实现园区的智慧管控。
在推动产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浪潮里,凭借着持续的技术创新,申菱环境逐步扩大特种空调的产品领域,相关这类的产品应用到地铁、机场、电力、化工等多个领域。在国内外的重点项目中不乏申菱的身影。
北京大兴国际机场项目在技术方面实现多个“第一”,被誉为“新世界七大奇迹”之首,其飞机地面空调冷源系统采用的正是申菱环境提供的低温蒸发冷凝螺杆式冷水机组及集中控制系统。相对于传统飞机地面空调,申菱环境提供的创新技术,可实现制冷无级调载输出,综合能效比大幅度提高,大幅度降低航空公司飞机地面供冷的运行成本,减少二氧化碳排放。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创造了诸多“世界之最”。该项目处于海洋环境,要求所用的产品能够抵抗强台风、高盐雾腐蚀等恶劣环境。申菱环境为该超级工程提供高端定制的环境作业保障设备包括耐腐蚀型风冷单元机及全新风屋顶机,用于在检验区、配套办公区、货检区、交通连廊等各区域。
“在互联网产业前期,数据中心的建设井喷式发展。而处理数据的服务器,对于温控有很高的需求,需要24小时不间断提供温控功能。”广东申菱环境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裁崔梓华表示,看到其中的机遇,将数据中心的温控产业作为申菱环境的重点发力点,在技术和生产环节进行重点攻关。
申菱环境研发的间接蒸发冷技术,能更低能耗地解决数据中心温控问题,从而奠定了在数据中心温控行业内的龙头地位。目前,申菱环境已经“牵手”华为、腾讯、百度、阿里、抖音、快手等头部企业。
来到2021年,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下,温控对于保障新能源电池、芯片、工商业等环境稳定具备极其重大意义,绿色+智能化升级背景下千亿空间加速到来。
“根据我们的预测,到2025年国内温控行业市场空间有望超过1900亿元,储能成为高弹性赛道,而其中热力升级+智能化,液冷技术有望成为主要趋势。”崔梓华表示。
从2016年起,申菱环境开启了数字化转型之路。回顾这段路,作为探索者与实践者,崔梓华感触很深,“我们从始至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
在数字化转型的前两年,和很多企业一样,难免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让崔梓华印象非常深刻的是,有一个客户真正的需求对关键物料进行全过程追溯,为满足客户要求,企业引进了数字化管理。于是,申菱环境就开始从物料开始,再到生产线、最后覆盖到每个车间,实现全链条的数字化管理。
“即使是有外部的顾问力量,做过IT规划,但事实上一个企业在进行数字化转型之前,必须要非常清晰地知道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也就是数字化转型的出发点。”崔梓华坦言。
随着对数字化理解的加深,以及对自身业务现状的深入思考,同时邀请世界一流的机构进行梳理,申菱环境逐渐形成了清晰的数字化愿景。
目前,对于申菱环境来说,数字化转型之路仍旧是“刚刚起步”。崔梓华总结,转型的目标和任务有两个。一是提效,降本,提高协同效率,降低公司运营成本。从2016年开始做信息化的建设,从流程的梳理到IT系统的落地,同时一边实践一边也进行复盘和规划的调整。“直到今天我们对数字化也有理解和共识上的加深,对未来3-5年要做的事情也有了更坚定的信念。”
二是为业务赋能,驱动新的增长点,目前申菱环境已经成立了IOT团队,为企业工程建设项目打造数字化解决方案,实现建筑机电和环控系统的全过程运作时的状态,设备诊断以及能耗的数字化。
“数字化转型,更需要理念、规划、行动、正反馈,再循环,不断深入和拓宽。”在崔梓华看来,数字化转型不再是特指某些数字化技术如云计算、5G、大数据等,而是对业务、对产业延伸能力及如何提升自身乃至端到端产业链的全要素竞争能力的思考与实践。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每个企业的驱动力稍稍有些不一样。比如很多传统制造业转型最大驱动力是解决产能、能耗、人力和污染等‘痛点’,或者是行业头部企业的带动、客户诉求的推动,这是转型外在的驱动因素。另一种转型动力来自企业内部发展的自驱力。”普华永道审计部合伙人李晓蕾认为,数字化转型不仅对公司制作经营发生变革,更是一项企业“一把手工程”,推动整个企业管理的变革,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战略紧密相关,这样才可以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这一观点得到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物所品牌市场主管高欣的认同。正如崔梓华提到,数字化转型不单单是提质降本增效,更是产业链的全要素竞争能力的提升,高欣认为,数字化转型于企业来说并不是一道简单的公式,而是一场更深远的产业变革,“从消费互联网到工业互联网方面,很多人都希望可以通过具体的数据来看到实现数字化之后在生产方面实现提质增效的情况。实际上,比目前的阶段简单的数据对比和量化指标更具意义的是,到了工业4.0时代,人、机、物、法、环的连接,实现万物互联的时候,这个’数字底座’能够更大范围的为企业赋能,提质增效的意义将真正得到体现。”
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工物所战略业务主管、工程师陈柱铭看来,标杆企业在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践之外,在非标行业的产业链供应链协同、个性化需求等解决方案方面也带来了实践探索,另一方面,企业在“双碳”实践方面也探索出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