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应用的目的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关键是要让博物馆和百姓感受到实效,这就需要跨界合作。
要做到跨界合作,重点是博物馆人要知道社会化、科技化、专业化和国际化,而企业也要了解博物馆人的思维模式、运行模式或者说体制机制,包括文物背后的故事。
今天交流会的主题是“文博技术产品的研发”,刚才听了王社长的报告,很有同感。
到今天为止,中国博物馆的相关产业,包括国家相关部委局办一起,共同考虑科技、人文或者说技术、博物馆、文化、文博之间的联系。
我想从博物馆的工作人员角度谈一下,公司或者是企业或者是技术怎么跟博物馆结合起来。
我84年进上海博物馆,到现在30多年,中国博物馆的发展进入到了黄金时代。
就是国家对博物馆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各级财政预算方面越来越充足。同时,为文博服务的企业的发展平台也慢慢变得大了,这是好事。
产品阶段:企业向博物馆推介产品阶段,一直到现在为止大多是卖产品。从藏品数字化的软/硬件系统、官网开发系统、展厅多媒体导览系统到数据库系统、运输/保险产品、移动导览系统、AR、VR等等,到目前为止还是推介产品为主。
项目阶段:十多年前,中国博物馆发生了一个变化:做项目。这是第二阶段,项目是主流,是核心,我们办一个展览,造一个新的博物馆,或者对旧馆改造、装修和扩建等。
另外,还有文物普查的项目。前两天刚刚接到上海市财政局的要求,要清点,凡是1949年之前的东西都要入帐,哪怕是一本书,哪怕是名人礼品或国家礼品的交换,都要入帐,现在都要规范起来。
比如,大概近十年来,国家财政发给国家文物局大概15个亿,花在预防性保护方面,最重要的包含库房展厅设备设施改造,恒温恒湿检测,展柜微环境调整,囊匣库柜改造,防震等等方面。
我说15亿,第一个最明显的作用是各个博物馆的预防性保护意识提高了,原来不是预防性保护,都是抢救性保护;第二是保护设施得到一定效果提高;第三培养了一批搞技术的科技人员。
我们搞信息化、数字化的性质也一样,原来文物还能这样被利用,可以挖掘文物背后的数据,这一切宣告了博物馆产业进入到了项目时代。
创意产业链阶段:项目的时代是不是已经走到了拐点?我们正在进入到这样一个时代,叫创意时代。
上海市要做排头兵,要做先行者,在省部级干部会议当中提到了这样的一个问题,上海包括长三角,长三角地区是中国经济的引擎,这个引擎的核心既不是产品也不是项目,而是我们的创意、创新,机构比如说自贸区等等这些体制机制的创新,这些创新推动了一个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现在是服务的时代,所以,创意产业链的核心价值观是服务。我们服务社会,服务文化。
如果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可以确立,现在很多的公司都在谈服务,谈运维,谈平台,谈建设,这样就使我想起了第二个概念:
很多公司以前不注重文博,现在慢慢的注重了,因为文博也是一个产业链的一环,而且刚才说了,这个产业链也在不断的增加。
以前我们博物馆只是研究文物,鉴定、收藏、保管,就这三大功能,现在不一样了。
专家是对某一领域有研究的,如文物鉴定专家等,而学者是比较系统的可以跨界的研究。
数字化,数字化看上去提供了一个平台,反过来你再想想,国家文物局也好,各个系统做的数字化的系统方案也好,有多少能够实际性的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比如说图书馆、博物馆的共享工程,比如说文物的普查、清点,我们都知道很有必要,你把自己的馆藏文物即自己的DNA分析清楚。
我们都知道互联网和数字化、大数据、云计算、共建共享工程,难就难在共建方面,只知道共享,不知道共建。
简单说,各个博物馆提供的大多是操作层面的数据,藏品数据库的具体数据很难得到,因为这是博物馆的本位主义所造成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是不是非要搞传统意义上的标准化?什么都是按标准化建设呢?
你们听说手机有标准化吗,iphone6、7有什么标准?苹果公司成功的核心就是创意,有什么创意直接拿出来,到市场用就可以了。
基本标准是要有的,但是不要唯标准化,我们做藏品数据库的标准化,全世界我也没看到有通用的标准化软件系统。博物馆是很复杂的体系,航海博物馆和上海博物馆的标准不一样,实际上我们做到的是要有实效,要有实际的成果。
所以从数字保护、大数据、云计算来说,这是一个理念,关键是让博物馆和老百姓感受到实际的效率。
比如说马云的淘宝网、马化腾的腾讯,老百姓的实际感受好,他们都觉得上一个平台很方便,还可以取消现金,这是大数据和云计算,这样的领域他们做的非常好。
破本位主义很难的,每个博物馆有自己的特色和基因,不可能无偿的把鲜血输送出来,这是产业或者说企业要考虑的问题。
所以,从这个方面来说,唯一能够让博物馆或者说是能够让百姓得到效益的只能是——
怎么让文物活起来,这是习对我们的要求,这是关键,所以,关键点是科技与人文如何有机地结合起来。
还有一个,叫温暖化。让文物活起来,就是让文物带有温度,活起来是让各位明白这个文物背后的故事,温暖是让人们能把文物背后的故事、价值带得回去。
上海博物馆面临的一个难题是讲解员不够,或者有的志愿者讲解水平参差不齐。我一直想做一个数据讲解中心,通过手机给你预约讲解,给你预约好具体的讲解内容等等。
怎么样为观众服务?怎么让数字、科技进入到博物馆社会服务的体系当中?这是未来各个博物馆需要仔细考虑的事情。
还有文博与科技的国际化,外宾来看参观不懂中文,我们出去看也很难,不懂外文,国际交流,数字化绝对可以打通这样的鸿沟。
最后一个是社会化,博物馆如果想做到让老百姓用起来,记得住,带回去的话,我们肯定要请专业的人士,专业的技术,专业的社会化服务,这个已经成趋势了。
比如说我们的安保,我们的物业,我们的讲解,我们的印刷,我们的数字化,现在哪一个能离开社会化?不能离开。我们拿这么多的预算也就是为社会服务,因此就需要社会化。
而企业也要了解博物馆人的思维模式,运行模式或者说体制机制,包括文物背后的故事。
最后,还是希望各个专业方面技术公司和企业,能够从博物馆的角度,本着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让我们一起做好,让我们传统的博物馆能够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