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玻璃博物馆,坐落于宝山区长江西路685号,原为上海玻璃仪器一厂的旧址。它从工业遗址中蜕变为当代文化的先锋地标,打破传统博物馆的框架,成为的先行者。这里不仅是玻璃艺术的实验场,也是艺术与科技交织的前沿空间。通过不断挑战传统展示方式,博物馆在跨界创新中不断激发观众的想象与参与。
作为知名的博物馆新物种,上海玻璃博物馆与中国国家博物馆、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并列,曾被CNN评为到中国不容错过的三个博物馆之一。它不仅突破了博物馆的固有形式,更打造了“博物馆生活方式”的独特范式。与其他博物馆相比,上海玻璃博物馆在“互动性、体验性、国际化、社区化和艺术性”方面展现出了非凡的创新气质,成为都市居民与世界艺术接轨的桥梁。
上海,这座玻璃工业的发祥地,曾见证了中国玻璃行业的辉煌。然而,随着传统工业的式微,玻璃行业因高能耗与高污染而陷入困境。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更是让玻璃产业雪上加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张琳——一位与玻璃结下不解之缘的梦想家,走访了全世界超过100个博物馆后,于2008年萌生了打造上海玻璃博物馆的念头。
上海玻璃博物馆在建设过程中遇到资金、场地、技术等诸多难题,并且要应对来自各方的质疑和压力。比如,博物馆前场地杂乱,有仪器厂和镇里转制企业的建筑,内有汽车修理厂等店铺,设计企业建议拆除,但业主关系复杂,违反相关章程的建筑多且租赁情况混乱,部分建筑产权不属于玻璃公司,拆迁阻力大。在淞南镇政府的积极协调下,创新采用了租赁模式,即租下相关建筑 30 年并拆除,期满后重建归还,既解决拆迁难题,又保障各方利益、减少相关成本。在宝山区政府、市文广局、市旅游局等多方的全力支持和帮助下,上海玻璃博物馆终于在2011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正式揭幕。
此后,上海玻璃博物馆经历了多个重要发展阶段,从最初作为办公产业园配套的G+玻璃主题园,到创新打造中国首个以儿童为主角、玻璃为主题的儿童玻璃博物馆,再到2016年策划并启动国际玻璃设计展,邀请国际知名设计师共同参与,逐步形成了与社会各界、各年龄层的深度、多维互动。
上海玻璃博物馆成功地探索出了一个“博物馆+咖啡+商店”的博物馆运营模式。在运营初期,公司面临经济压力,主要是依靠情怀支撑,但跟着时间的推移,博物馆逐渐实现了经济效益,为股东带来了回报。开馆第一年,博物馆的收入仅为40万元,但到了2019年,参观人数已近30万人次,博物馆与配套园区设施营收超过4500万元,其中门票收入高达2200万元。上海玻璃博物馆涵盖20个场馆,包含展览场地、热力剧场、餐厅、商店、DIY课程等多个项目,吸引了大量观众。目前,博物馆的建筑面积已从最初的3500平方米拓展到2万多平方米,是国内专题类博物馆中顶级规模的之一,足以与许多国有博物馆相媲美。
“博物馆+咖啡+商店”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拓展了博物馆的功能和业态,更让它成为城市居民的文化客厅与灵感栖息地。在这里,观众不仅能欣赏精美的玻璃艺术,还能沉浸于丰富的互动体验之中。博物馆定期呈现精彩的表演,邀请艺术家现场创作,让艺术在观众面前鲜活流动。此外,观众还能亲手DIY玻璃制品,并将独一无二的作品带回家,让艺术真正融入生活。
其中,热力剧场无疑是上海玻璃博物馆最耀眼的亮点。相比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的吹玻璃表演,热力剧场不单单是对玻璃工艺的展示,更是一次突破性的艺术融合。它将传统的玻璃制作演示升级为富有戏剧性的沉浸式演出,为吹玻璃赋予了完整的剧本结构,并结合声光电特效,打造震撼人心的视觉盛宴。
例如,剧目《漫游者》以“宇宙包含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字幕拉开帷幕,在黑暗中,火焰跳跃而出,炽热的光焰燃烧出一条通往未知的道路。整场演出由“缓慢的黎明”“深海之火”“生命之光”等章节构成,玻璃在高温中流动、拉伸、旋转、变幻,展现出长的、宽的、圆的、扁的、螺旋等各种奇妙形态,让观众沉浸于火与沙共舞的梦幻之境。这一突破性的演出形式,使得热力剧场成为博物馆最受欢迎的体验之一,观众不仅欣赏工艺,更在戏剧叙事与动态视觉的交融中,感受玻璃的无限可能。
为了让博物馆更富有生机,张琳还特意把原玻璃仪器厂的工人请了回来,让他们通过原生态的手艺讲述博物馆的历史,同时也解决了他们的就业问题。
上海玻璃博物馆不仅是一个艺术与工艺的展示空间,更积极融入社区,推动文化交流。为此,博物馆专门成立了社区文化联盟,通过举办各类社区活动和文化项目,不仅提升了自身的影响力,也为周边社区的文化建设注入了活力。此外,博物馆还积极拓展国际合作,与日本、美国、捷克等多个国家的玻璃博物馆建立了紧密的交流与赛事合作。
例如,与美国塔科马玻璃博物馆合作推出“天才玻璃梦想家”项目,邀请6-13岁少年儿童参与,由美国技师将孩子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如蚯蚓般蜿蜒的房子、以月光为食的彩虹怪物、独角兽形状的金鱼——烧制成一件件惊艳的玻璃艺术作品。
与此同时,博物馆也与国际顶尖设计师建立了深厚联系,展出了一系列极具实验性的作品,例如:安藤忠雄为Venini九十周年庆典设计的“Ando花瓶”、村越淳的《绽放》、Anna Ter Haar的“灰姑娘”系列,以及Artis Nimanis的《玻璃缪斯》等,这些作品均在设计新馆永久展出,展现了玻璃艺术的先锋性与多样性。除了艺术与设计的探索,博物馆的独特空间美学也吸引了影视界的目光,曾作为《说好的幸福》、《爱情是从告白开始的》等热播剧的取景地,让玻璃艺术以另一种方式进入大众视野,进一步拓展了其文化影响力。
自2011年开馆以来,每年博物馆都会将20%的收益用于改造,从功能上、业态上、人群定位上进行一些更新和调整,以适应一直在变化的市场需求和观众需求,做到真正的“可持续性”发展。上海玻璃博物馆以革命性的展览设计思路和合理的运营管理策略,成功展示了如何在有限资源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发挥效能,使每一笔投入都能产出显著的社会文化效益。只有这样,博物馆的生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激发和长远的维持,形成独特而持久的文化印记。
新时代的博物馆不仅是文化的展示空间,更是观众互动、体验与共创的平台。上海玻璃博物馆从始至终坚持“以观众为核心”的理念,博物馆都在不断探索新的方式,让观众从被动的观看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真正的完成人与展览、人与艺术、人与材料之间的深度连接。在整体规划定位上,博物馆从始至终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最大限度地考虑了观众的游览体验和文化需求,力求为观众提供一个舒适、便捷、富有文化渊源的游览环境。
在展览策划方面,博物馆注重结合时代特点和市场需求,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和吸引力的展览。例如,“破碎/BRKN”展览就是这里面之一。该展以“玻璃,总是要碎的”为线索,串联起情感、音乐以及材料本身,每一件装置作品都配有一首用尽心思挑选的专属歌曲,以更具感染力的方式配合表达对应作品的主题,感性中充满了哲思。而这个展,也将在2025年底以全新的方式,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为观众带来更丰富多彩、更有趣的参观体验。
在2023年,上海玻璃博物馆真正开始启动了名为“上海玻璃博物馆NXT”的开创性元宇宙项目,通过最新的虚拟现实技术和AI技术,为使用者带来高度自由和创造性的互动体验,探索博物馆的实体与数字空间,为参观者创造引人入胜且富教育意义的文化探险。
在市场营销方面,博物馆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积极开展线上推广和营销活动。通过建立官方网站、社会化媒体账号等渠道,及时发布展览信息、活动预告和观众攻略等内容,吸引了大量粉丝和关注者。同时,博物馆还注重与旅游机构、教育学习管理机关等合作方的合作与交流,推出各种优惠政策和联合营销活动,如与华师大二附中联合举办艺术品公益市集,与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合作“玻心璃语”活动,为学生拓展“第二课堂”,与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杨浦四平街道合作文教结合项目——当代首饰与新文化中心,探索“高校+社区+博物馆“新模式”。
今年3月20日起,上海玻璃博物馆联合携程旅行,推出“明信片集章打卡游”,以满足“盖章控”的收藏欲、打卡党的探索欲、剁手党的购物欲。上海玻璃博物馆更在疫情期间成为第一个上快团团的博物馆,打通线上线下售票和文创产品营销售卖渠道,借助大数据实现精准运营。
近几年来,上海玻璃博物馆成功举办了一系列重要展览和活动,包括松藤孝一的《潘多拉》个展、对所在地旧工业历史的致敬展览《再见,长江西路301号》、 “退火”项目宋冬与尹秀珍双个展、开展 “24 小时不打烊” 系列活动等。并在2024年全面升级了常设展览,包括1号展厅“科学·历史·技术”、2号展厅“艺术”、3号展厅“玻璃万象”、4号展厅“NXT虚拟现实实验室”。2025年,博物馆将不断拓展展览的多元性与实验性,不仅关注玻璃艺术的创新实践,也强调其与社会、科技、生态的深度关联。
例如,长石艺术空间驻留项目以乡村环境为背景,探索玻璃艺术与自然生态的交融,推动可持续文化实践;关于玻璃杯形态与功能的思考展则结合设计、工艺与生活美学,引导观众重新审视日常器物的意义。同时,“退火”项目持续深化,与王业丰、安东尼·蒙塔达斯等国际艺术家合作,将玻璃视作媒介,以展览和实验性的创作实践,呈现材料、记忆与文化的交汇。上海玻璃博物馆正以开放的姿态,不断拓展玻璃艺术的边界,为观众提供更丰富的艺术体验。
从老厂房到国际知名的博物馆新物种,上海玻璃博物馆以其独特的魅力,书写了一段关于艺术、文化与创新的传奇。它不仅是一座博物馆,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一座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在这里,玻璃不再是冰冷的材料,而是承载着人类智慧与情感的媒介,闪耀着无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