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话,徐静差点没站稳,她脑子里一片空白,过了好一会儿,才终于缓过来,
继续说道:“这一条消息还没有向全国通报。之所以把你叫过来,就是想让你来负责主席遗体保存的事情。”
在此之前,徐静曾经在苏联学习过遗体保存技术。而且,她的大半生都是在与显微镜打交道。
因而,她是毛主席遗体保存工作最合适的人选。在考虑过后,组织上决定把这个特殊任务交给她。
但是在1989年,徐静却受到了人们的质疑:每年花费天价,可毛主席的遗体维护效果却不尽如意。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逝世,举国悲痛,但在悲痛之余,还是有个问题摆在中央的面前:是否要将毛主席的遗体永久保存下去。
中央研究决定,鉴于毛主席生前的伟大贡献与主体地位,他的遗体应该得到永久保留,以供后世瞻仰。
这无疑是一个十分艰巨,并且充满挑战性的工作,但是出于对主席的热爱与敬重,徐静还是毅然决然接受了这份任务。
徐静将自己往后一生的时间与精力,全部都投入到了这项伟大的事业当中。这一干,就是16年的时间。
她时时刻刻记得,自己是毛主席纪念堂的人,出于这份工作的特殊性,哪怕她在外面,也一直担心记挂着这个地方。
在徐静的持续努力之下,毛主席的遗体得到了很好的保留,而这背后,她也付出了无数的努力。
1989年,有人指出,毛主席的遗体似乎比以前要小了,还有人说,毛主席的肤色和以前不一样了。
人们发出这些质疑的声音,出发点是好的,他们盼望毛主席的遗体,能获得很好的保存,不受一点伤害。
所以,他们仔细对比观察,毛主席生前的各种照片资料,极为严格地提出了质问。
他们观察到的这些是不是事实呢?实际上,就他们所看到的,确实是这样。但这并不代表,遗体保存工作出现了任何差错。
对此,徐静公开向公众做出了解释:“当大家前来瞻仰毛主席的遗像时,会由于角度不同以及灯光铭感的不同,而产生视觉上的错觉。”
因而,大家所看到的不同,实际上并非是由于毛主席的遗体发生了变化,而毛主席的遗体一直很好地得到了安放,既不存在缩小,也没有肤色的变化。
而最大的一次谣言,是香港一家报纸公然刊载的,它没有一点事实依据,就胡乱瞎说,声称仅仅只是维护毛主席的遗体,一年就要花费上亿元人民币。
这种说法纯属无稽之谈,但很多无良的报社媒体还是纷纷议论,以讹传讹,让不明真相的民众对此也产生了疑惑。
这种谣言不仅是对毛主席的伤害,更是对无数对毛主席怀有伟大敬意的民众,最为赤裸裸的攻击。
为此,徐静特意在一次采访当中公开回应了这一问题,她说:“在最初遗体防腐工作的研发过程中,确实花了较多的科研经费,因为此前我国还没有这种技术与能力。”
“但是,1983年,我们终于确定了最佳的遗体保护方案,并且之后一直沿用,从第二年起,国家就没有再拨过任何这方面的经费了。”
这背后的真相却更令人感动,原来,从1984年开始,毛主席的遗体保存费用,都是由瞻仰者所自愿捐献的钱,一点点积累起来的,从而维持了所有开支。
由于技术成熟以后,这方面的花费也没那么多,所以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夸张。
国家方面不再出钱,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尊重毛主席本人的意愿。当年,他在世的时候,向来公私分明,从来不肯动用国家的一点钱。
关于自己的后事,毛主席曾说:“火葬就很好,把骨灰撒到长江里去,永远奔腾在祖国的河山里。”
出于纪念毛主席的考虑,党和国家才最终决定将他的遗体永久保留,但有关却也遵守毛主席的处事风格,并未在这上面持续投入大量金钱。
这个真相令人感动,事实上,恰如毛主席在生前,始终与国家和人民紧紧相连,当他去世以后,民众也无比地怀念他、尊重他。
刚刚接到对毛主席的遗体进行保存的这个任务时,徐静还多少有些犹豫,不知该如何着手。
毕竟,遗体的保存工作在这之前是很少见到的,没什么可供参考的经验,而且对于毛主席的遗体,需要保存的十分完好,这项任务就更加艰巨了。
当徐静第一次来到毛主席的遗体面前,她看着主席,主席好像只是陷入了睡眠状态,主席身上搭着一床雪白的毛巾被,面色十分平静安宁。
徐静首先要做的,是对基础信息和数据的收集工作,包括毛主席的身高、皮肤弹性、关节的柔软度等待,她一边观察,一边仔细地将这一些数据如实记录下来。
从生物学的角度而言,每个人的身体状态都是存在很多细微的差别的,而这些差别对于遗体的保存方案设计也十分重要。
面对众多领导人,徐静的心里确实七上八下的,但她还是表示,自己会全力去搜寻资料,并广泛借鉴国内外经验,最终一定能将主席的遗体,完好无损地保留下来。
于是拍板同意,让徐静就按照她所设想的方案去做,徐静有很多问题是需要请教专家和医生,在更多的共同帮助之下,才能突破这个技术难关。
但她当时也遇到了一个问题: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尚且没有向大众公开,她也不能泄露这个秘密,只能以极其委婉的话术展开询问。
更多的细节问题,还是主要靠她一个人仔细钻研与琢磨,终于,徐静得出了一个遗体短期保存的方案,并最终顺利实施。
为了遗体能获得完整保留,徐静几乎是片刻不移地待在毛主席的遗体旁边,不间断地积累身体上任何细微的变化。
这项工作要求她必须做到极致的细致,哪怕是皮肤上一点皱纹的改变,她都不能忽视。
徐静让人对毛主席的卧室做全面消毒,然后将操作台摆放于房间中央,便于开展之后的防腐工作。
当天中午,徐静和她的医疗小组都顾不上吃饭和休息,他们一直查阅各种资料,确保下午的计划能够顺利开展。
首先,徐静采用了最常见,也最为有效的防腐手段,对毛主席的血管进行灌注,并采用浸泡固定的方式。
同时,他们也在与时间赛跑,这件事情不容迟缓,需要尽可能快地完成,以保证毛主席的样貌没有一点改变。
在几个人的配合与努力之下,持续了两个小时以后,这项复杂的操作终于全部顺利完成,众人这才松了一口气。
后来,毛主席的悼念活动就正式公开举行,而在这期间,因为人流量很大,所以要格外注意,他们时刻都不能松懈。
但是赶到现场不断悼念的人群,以及十分亮堂的灯光,都实际上破坏了最佳的保存温度,这让徐静非常担忧,她十分担心这样的气温变化,会使尸体开始腐烂。
在她的极力劝说之下,党中央立即对现有的吊唁现场做出调整,原来全开的灯光只留下中间的一盏,而先前采用的军乐队也全部撤出,改用录播播放哀乐。
徐静悬着的心还没有放下来,之前定制的水晶棺材还没有完成,徐静不停地打听进步,这可是十分关键的一环。
水晶棺能够使馆内的温度处于恒温状态,从而很好地保护遗体,而且,它能够隔绝氧气,防止遗体被氧化。
终于,水晶棺赶制了出来,当它终于被盖在毛主席的遗体上面,徐静才线日,党中央讨论决定,毛主席的遗体应该得到永久保留,以供后世的子孙能够瞻仰他的遗容,这项任务仍然交由徐静来完成
为了确保遗体长期保存工作的顺利进行,党中央特意成立了第九办公室,专门负责这件事情
这项任务在当时是属于绝对机密,以防止出现任何意外,并在交流过程中都以“1号任务”来对其进行指称。
按照我国生产光学玻璃的水平,最初党中央找到当时国内水平最先进的605工厂
在尽可能的尝试以后,他们才勉强产出达到一定的要求长宽的玻璃,但在厚度上却只有10毫米左右,远远不能够达到要求。
因为,天然水晶的纯度更高,要更加耐磨,适合用作长期的存放与展示,但与之相应,由于形态各异,这使得锻造工作更难进行。
工作人员找到了北京最大的设备,还找了一批专业工人,专门负责对玻璃的锻造工作
这项工作十分辛苦,他们用的是特制的“氢氧焰”喷射灯,来对小块水晶进行喷射,这种喷射方式温度很高,当时是寒冷的冬天,但众人常被烤得满身大汗。
现有的水晶还要经过进一步切割,然后再进行细致的打磨与抛光,而其中的每一步都具备极高的技术要求
为了尽可能快,同时保证质量地完成这一任务,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工作。终于,经过为时三个月的加工与生产,大家终于顺利完成了任务。
最终,五块玻璃成功贴合在一起,还能够可以称为十分完美,看不出一丝拼接的痕迹,简直是浑然天成。
但到目前为止,只是解决了遗体的存放问题,水晶棺需要展示毛主席的遗体,并长期接受民众前来悼念
如此一来,利用简单的反射原理,既能够保持光线充足,也不会影响棺内的温度
为解决这一问题,同时不对毛主席的遗体产生任何处理乃至破坏,工作人员提出了“光学整容”的方法。
时至今日,能够完整保存好毛主席的遗体,仍然是世界上很难达到的水平,而这其中显示出我国在医学、化学等综合领域的先进水平。
在那个科学水平尚且比较落后的时代,人们对毛主席的敬仰与怀念,凝聚成了一股强大的力量
正如伟大的毛主席一生与国家和人民紧紧相连,他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了祖国,中国的全体人民也同样会永远记住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