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储粮 从“经验判断”到“数据说线日,雷运东戴着安全帽,登上粮仓的33级台阶,开始例行检查。“粮仓温度15℃,不冷不热。”雷运东看着仓内的温湿度计说道。
登记完温度后,雷运东在仓内不同点位仔仔细细地观察。“通过不同的点位,查看稻谷是否有变化。”雷运东说,他主要是通过经验来判断稻谷的储存情况。
雷运东从事粮仓保管工作多年,经验比较丰富。“雷师傅的判断一般都很准确,但是粮仓下部稻谷的细微变化往往难以发现。”聂千画补充道。以前是“经验判断”,现在靠“数据说话”。
“过去查粮仓主要是靠感觉来判断,现在传感器就是我们的眼睛,数据就是指挥棒。”雷运东指着仓内的传感器感慨。
这些指甲盖大小的设备能实时监测粮堆内部的环境,将数据直接传输至省级粮食监管平台,实现“一仓一码”动态管理。
“粮情信息最重要的包含仓温、仓湿、气温等。现在显示仓温19℃、仓内湿度49%,全部符合准低温仓的要求。”聂千画边操作显示屏边介绍。
传感器网络遍布粮仓的各个角落,不间断地采集温度、湿度、气体浓度等关键环境参数,以及粮食数量、品质等库存信息,数据直接传送至后台,实现对粮食库存的实时、精准监控。
千里之外,通过先进的绿色储粮技术和高效的物联网监测系统,粮温、湿度等数据实时上传至湖北省智慧粮库平台,实现了“穿透式”监管。
现代化设备让粮食住上智慧“屋”。然而,监测数据的是公司员工,他们都是粮仓的守护者。
聂千画说,自2022年以来,公司慢慢地增加党建,强化责任担当,以守护“大国粮仓”的责任感,守护好每一粒粮食。在州粮油储备有限公司,从粮食进仓到出仓的每一个环节,都彰显着恩施粮储人“颗粒归仓”的决心。聂千画介绍:“我们的粮食管理已精确到粮堆气温变化不超过0.5℃,虫害密度低于2头/公斤的标准。”粮食进仓前需过“三重门”。
运粮车抵达粮库后,质检人员使用设备在30秒内就能检测出水分、杂质、黄曲霉毒素等11项指标。州粮油储备有限公司通过技术改造将入库检测精度提升至99.7%。“我们曾拒绝过指标不合格的稻谷。”聂千画展示的检测报告数据显示,仅2024年,就有4车不合格的稻谷被拒收。如今,粮食质量提升项目使入库粮食的达标率从92%提升至100%。
走进现代化的粮仓,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着粮堆内部的温湿度变化,智能通风系统自动调节仓内环境。
雷运东的工作日志显示,他们每天需完成“仓内四测”(测温度、测湿度、测虫害、测气体),并通过“仓外五查”确保门窗的密封性。
第三方检验测试的机构会随机抽取粮仓深层样本做检测。记者看到2024年的抽检记录显示:所检粮食的脂肪酸值均低于宜存标准,虫害检出率为零。粮仓内安装的360度无死角监控设备将数据直接对接至省级粮食管理平台。
从进仓时每车必检的“铁面无私”到存储期间毫厘不差的精准调控,州粮油储备有限公司以科学技术手段守护“恩施粮仓”。
正如粮库外墙上的标语“粮安天下 食安为民”所昭示的那样,这里的每个环节都在书写着粮食安全的时代答卷。
“扦样最少5个点位,全程监控,想打招呼都没机会!”2024年10月23日,在粮食收购现场,来自潜江的粮农感叹道,现在交粮从进门开始就是数字系统全程监控。
在恩施粮仓,一场“粮仓里的自我革命”正在改变传统储粮业态。恩施州粮油储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代恩表示,自2022年以来,公司加强党建引领、重塑流程,不断的提高全体员工的业务能力和水平,用清廉文化守护恩施粮仓。在粮库智能化控制中心,一辆运粮车完成扦样后,样品立即进入实验室,杜绝了“中途调包”的可能性。“现在我们粮仓的管理特别规范。”聂千画说,清廉建设杜绝了“人情粮”的发生。
“2023年,有一批来交粮的,因设备测出一项指标不合格,我们坚决拒绝了这批粮食入库。”聂千画回忆道,“机器比人可靠已成为共识。”
从党组织会议室的“第一议题”学习到粮堆深处的温湿度传感器,恩施粮储系统正以清廉建设贯穿业务全链条。
正如恩施州粮油储备有限公司董事长谢勇在廉洁警示教育会上强调的那样:“守护粮仓不仅要防虫防霉,更要防住侵蚀粮食安全的人情蛀虫。”
从粮仓里的传感器到穿透式监管,州粮油储备有限公司用信息化构筑新时代粮食安全治理体系。